【转载】黄帝内经病名解释(前四篇)

本文转自博客《花开的声音》,对原文有增补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7382b0a0100tctv.html

《四气调神大论》

痎疟 jiē nüè《汉典》:疟疾的通称。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。

疟疾《汉典》:重病;恶疾。

痎:《说文解字》:二日一发疟

疟:《说文解字》:热寒休作

飧泄sūn xiè:食不化而出也。亦作“飱泄”。

《汉典》:中医病名。指大便泄泻清稀,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。多因肝郁脾虚,清气不升所致。

洞泄:食已即泄。乃飧泄之甚者。

《汉典》:亦作“ 洞洩 ”。 洞泻,腹泻。

《生气通天论》

纵:《说文解字》:缓也。“有伤于筋,纵,其若不容。”

偏枯piān kū:偏瘫,半身不遂。

《汉典》:偏瘫,半身不遂。

疡yáng:

《说文解字》:身伤曰疡。是痈、疽、疮、疖的通称。

《汉典》: 疮、痈、疽、疖等的通称,创伤。

疮chuāng:

《康熙字典》:疡也。

疡/疮算是对皮肤病的一个总称。

《汉典》: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。

痈yōng:

《说文解字》:肿也。

《疡科》:“热发于皮肤之间,肿高根阔者为痈”

《汉典》: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,易生于颈、背部,常伴有畏寒、发热等全身症状

疽jū:

《说文解字》:久痈也。

《疡科》:“五脏郁热,毒流骨髓,附骨而生,经日方觉,大如伏瓜为疽。”

痈、疽都属于肿,只不过疽更加严重些。

疖jiē:

《康熙字典》:疡类,与痈疽别,疡之小者为疖。

形小,根深,坚硬如钉状

疿:热疡也。

皮损处始起小泡,渐变脓疱,刺痒而微痛。

痤cuó:

《说文解字》:小肿也。

王冰注:“痤谓色赤瞋愤,内蕴血脓,形小而大如酸枣,或如按豆,此皆阳气内郁所为”。

我觉得应是指现在的痘痘。

皶zhā:粉刺,《内经》“寒薄为皶,郁乃痤。”

王冰注:皶刺长于皮中,形如米,或如针,久者上黑长一分,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,俗曰粉刺”

我觉得应是指现在的黑头白头之类的。

大偻lǚ:偻,脊背弯曲,常说背偻。

肠澼pì:便脓血。

《金匮真言论》

鼽衄qiú nǜ

鼽:qiu2

《说文解字》:病寒鼻窒也。

《康熙字典》:鼽,久也。涕久不通,遂至窒塞也。

衄:nu4

《说文解字》:鼻出血也。素问常称鼻衄。

痹厥bì jué

痹:

《说文解字》:湿病。

《内经》:风寒湿三气集至,合而为痹。

厥:

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:“卧出而风吹之,血凝于肤者为痹,凝于脉者为泣,凝于足者为厥,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为痹厥也。”

厥在此处应是指手脚冰冷。

惊骇:恐慌恐惧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